新造車生死競速:得電池者得天下
2019年,電動汽車創(chuàng)業(yè)火熱。下場造車的,大多是真正的“有錢人”。李斌、何小鵬、李想,在造車之前,都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財富自由。他們把公司總部,建在了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一線城市。
2021.07.02
第三代半導體開啟新能源汽車新篇章
以碳化硅、氮化鎵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具有高熱導率、高擊穿場強、高飽和電子漂移速率等特點,可以極大滿足新能源汽車電動化、網(wǎng)聯(lián)化、智能化發(fā)展趨勢的要求,對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2021.07.01
29
2021/06
鋼鐵金屬熱噴涂防腐施工技術小結
鋼鐵是世界上應用最廣,數(shù)量最多的金屬材料,也是腐蝕危害最嚴重的金屬。全世界每年生產的鋼鐵大約有1/10變?yōu)殍F銹,30%的鋼鐵設備因腐蝕而損壞。國際公認各國腐蝕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3%-5%,腐蝕總成本估算2016年國際權威機構公布為2.5萬億美元。
2021.06.28
26
2021/06
熱噴涂材料的新發(fā)展
噴涂材料性能、質量、品種是衡量涂層質量的重要水準之一,也是影響經(jīng)濟效益的關鍵因素。
2021.06.25
熱噴涂技術在鋁合金發(fā)動機中的應用
缸孔噴涂在發(fā)動機制造領域屬于一種先進且成熟的技術。試驗結果顯示,鋁合金缸孔噴涂技術可以替代鑲嵌鑄鐵缸套工藝并滿足發(fā)動機使用要求。
2021.06.24
熱噴涂技術:為部件披上“保護外衣”
為了保護材料表面,往往需要利用熱噴涂技術制造一個特殊的工作表面,使其達到:防腐、耐磨、減摩、抗高溫、抗氧化、隔熱、絕緣、導電、防微波輻射等一系多種功能。
2021.06.19
干貨:如何通過實驗設計證明催化反應機理
現(xiàn)如今,催化反應機理研究是高水平論文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。大家已經(jīng)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“構效關系”,還希望把連接“構”和“效”之間的黑盒子打開,理解導致這種“構效關系”的內在機制,也就是所謂的反應機理。
2021.06.05
噴涂技術還能這么先進?內孔熱噴涂!
噴涂,對于金粉來說不算陌生的技術。但你見過內孔熱噴涂嗎?據(jù)說這是目前最先進的發(fā)動機內孔加工技術……
2021.06.03
淺析熱噴涂技術的“熱”門應用
熱噴涂技術是利用熱源將噴涂材料加熱至熔化或半熔化狀態(tài),并以一定的速度噴射沉積到經(jīng)過預處理的基體表面形成涂層的方法。
2021.06.02
如何避免甘肅馬拉松等失溫事故 這個材料領域在努力!部分不止于頂刊 已有產品
2021年5月22日是中國馬拉松史上最黑暗的一天,在這場甘肅省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中,選手們在賽程中遭遇了極端天氣,強風凍雨和冰雹奪走了21條鮮活的生命。這起事故中,主辦方和選手們對極端嚴寒天氣并沒有做好準備,大多數(shù)選手沒有準備御寒衣物,因此在寒風凍雨中出現(xiàn)失溫,導致死亡。
2021.06.01
光催化?熱催化?光熱催化傻傻分不清
目前來說,光熱催化的定義還比較模糊,大致上可解釋為三類模式:一是光催化和熱催化的協(xié)同催化;二是光驅動的熱催化模式;三是熱輔助的光催化模式。
2021.05.29
淺述醫(yī)療器械裝置的表面涂層
2015年10月,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(FDA)發(fā)布了題為“血管醫(yī)療器械產品潤滑涂層分離”的安全通訊,隨后是醫(yī)療產品安全網(wǎng)(MedSun)最終報告題為“用于脈管系統(tǒng)的醫(yī)療器械裝置的親水性和疏水性涂層”。報告包含臨床醫(yī)生的調查結果,并強調了程序技術在最小化顆粒物產生方面的重要性。
2021.05.28
前沿丨看新一代實驗室臺式XAFS譜儀如何在眾多領域大放異彩!
皮膚是人體最大、最易接觸的器官。通過納米微針打開皮膚管道,只需要一張貼片透皮給藥,不僅可以減輕病人痛苦,還有減少毒副作用等優(yōu)點,同時貼片也被做成生物傳感器等用于實時監(jiān)測,因此貼片(patch)受到廣大研究人員的關注。
2021.05.25
21
2021/05
Inorg. Chem. A位有序四重鈣鈦礦氧化物CaCu3Fe2Ta2O12中新奇的自旋磁結構以及異常介電弛豫行為
近日,北京大學、桂林理工大學、北京理工大學等科研人員在A位有序鈣鈦礦氧化物CaCu3Fe2Ta2O12中觀測到獨特的磁結構以及介電弛豫行為。相關成果以“DielectricrelaxationandmagneticstructureofA-site-orderedperovskiteoxidesemiconductorCaCu3Fe2Ta2O12”為題,發(fā)表于經(jīng)典化學期刊《InorganicChemistry》。博士研究生鄧建明為該論文第一作者。桂林理工大學劉來君教授與北京大學李國寶副教授為共同通訊...